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香港虚拟资产监管演进:从审慎观望到积极布局
香港虚拟资产监管政策框架梳理
近年来,虚拟资产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体系和监管框架带来了挑战。虚拟资产的高波动性和高杠杆特点给监管部门和交易平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客户身份识别、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等。这些问题都表明,虚拟资产监管需要多方协作应对。
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在虚拟资产监管方面的政策尤为重要。香港一方面要促进全球虚拟资产市场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满足金融稳定要求,在国际资本市场与内地金融安全之间寻求平衡。同时,香港也是中国探索新兴金融市场的重要窗口。因此,香港的虚拟资产监管路径是全球化与本土化、创新与稳健不断调和的过程。
2017年-2021年:从风险提示到制度雏形
这一阶段是香港虚拟资产监管的起步期,以风险提示为主,逐步引入试点监管。监管态度从审慎观望逐渐向有序规范过渡。
2017年9月,香港证监会发布关于ICO的声明,指出部分ICO可能构成证券,需纳入监管。
2017年12月,证监会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加密货币相关产品须遵守现有法规。
2018年11月,证监会提出将符合条件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纳入监管沙盒。
2019年3月,证监会对STO进行定义,规定中介人责任。
2019年11月,证监会提出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制度,平台需自愿申请牌照纳入监管。
2020年11月,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就将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纳入发牌制度展开咨询。
2021年5月,财库局确认引入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发牌制度。
这一时期,香港开始界定市场参与者责任,引入牌照机制雏形,但仍以"自愿参与"为原则。监管沙盒机制的使用体现了包容性和实践意义。
2022年:政策转型的关键节点
2022年10月,财库局发布首份虚拟资产政策宣言,明确将积极推动虚拟资产生态发展。这标志着监管思路由"风险导向"转向"机遇导向"。
这一转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竞争加剧,香港需要维护金融中心地位;二是虚拟资产发展催生多重需求,香港可以承担关键连接点作用。这不仅是对创新金融市场的迎合,更是香港维护金融中心地位的主动战略选择。
2023年至今:监管政策迅速迭代、深化与转型
2023年起,香港虚拟资产监管正式进入"实操落地"阶段。完整、强制性的法律与牌照制度逐步取代试验模式。
2023年2月,香港发行首只代币化绿色债券。
2023年6月,证监会正式实施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指引,启动发牌制度。
同月,《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修订)条例》生效,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必须持牌经营。
2023年8月,首家向散户开放的持牌交易所上线。
2023年11月,证监会发布代币化证券相关活动通函。
2023年12月,金管局与证监会联合发布虚拟资产相关活动通函,允许销售虚拟资产ETF。
2024年1月,首单适用香港法律的代币化证券发行。
2024年3月,金管局启动探索代币化资产与央行数字货币整合的项目。
2024年7月,金管局启动稳定币监管沙盒计划。
2025年2月,财政司司长宣布将发布第二份虚拟资产政策宣言。
2025年2月,首支面向零售投资者的代币化基金获批。
2025年3月,持牌交易所增至10家,证监会发布新的监管路线图。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香港虚拟资产监管正从"政策声明"进入"监管执行"阶段,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香港监管体系的特点
香港采取基于现有法律架构的"加盖式监管"策略,通过指引或通函对数字资产进行"打补丁"式监管,而非另起炉灶制定专门法典。
这种策略背后的逻辑是:
总的来说,香港的监管策略体现了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现实考量,在创新与稳定之间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