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驱动浏览器革命:第三次浏览器之战来临

AI 重塑浏览器:第三次浏览器战争的前夜

第三次浏览器战争正在悄然展开。从上世纪 90 年代的 Netscape、微软的 IE,到开源精神的 Firefox 与 Google 的 Chrome,浏览器之争一直是平台控制权与技术范式变迁的集中体现。Chrome 凭借更新速度与生态联动夺得霸主地位,而 Google 通过搜索与浏览器的"双寡头"结构,形成了信息入口的闭环。

但今天,这一格局正在动摇。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崛起,使得越来越多用户在搜索结果页"零点击"完成任务,传统的网页点击行为正在减少。同时,有传闻称 Apple 有意在 Safari 中替换默认搜索引擎,进一步威胁 Alphabet 的利润根基,市场已开始显露出对"搜索正统"的不安。

浏览器本身也正面临角色重塑。它不仅是展示网页的工具,更是数据输入、用户行为、隐私身份等多种能力的集合容器。AI Agent 虽强,但若要完成复杂的页面交互、调用本地身份数据、控制网页元素,仍然需要借助浏览器的信任边界和功能沙盒。浏览器正在从人类界面,变成 Agent 的系统调用平台。

真正可能打破当前浏览器市场格局的,不是另一个"更好的 Chrome",而是一种新的交互结构:不是信息的展示,而是任务的调用。未来浏览器要为 AI Agent 设计 - 不仅能读,还能写和执行。像 Browser Use 这样的项目正尝试将页面结构语义化,把可视化界面变成 LLM 可调用的结构化文本,实现页面到指令的映射,极大降低交互成本。

市面上主流项目已开始试水:Perplexity 构建原生浏览器 Comet,用 AI 代替传统搜索结果;Brave 把隐私保护与本地推理结合,用 LLM 增强搜索与屏蔽功能;而 Donut 等 Crypto 原生项目,则瞄准 AI 与链上资产交互的新入口。这些项目共同特征是:试图重构浏览器的输入端,而非美化其输出层。

对创业者而言,机遇藏在输入、结构与代理的三角关系中。浏览器作为未来 Agent 调用世界的接口,意味着谁能提供可结构化、可调用、可信任的"能力块",谁就能成为新一代平台的组成部分。从 SEO 到 AEO(Agent Engine Optimization),从页面流量到任务链调用,产品形态与设计思维都在重构。第三次的浏览器战争,发生在"输入"而非"展示";决定胜负的,不再是谁抓住用户的眼球,而是谁赢得了 Agent 的信任,获得调用的入口。

浏览器发展简史

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互联网尚未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Netscape Navigator 横空出世,如同开启新大陆的帆船,为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打开了通往数字世界的大门。这款浏览器并非第一个,但却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走向大众、塑造互联网体验的产品。彼时,人们第一次能如此轻松地通过图形界面浏览网页,仿佛整个世界都突然变得触手可及。

然而,辉煌往往短暂。微软很快意识到浏览器的重要性,并决定将 Internet Explorer 强行捆绑进 Windows 操作系统,让其成为默认浏览器。这一策略堪称"平台杀手锏",直接瓦解了 Netscape 的市场主导地位。许多用户并非主动选择 IE,而是因为系统默认便接受了它。IE 借助 Windows 的分发能力,迅速成为行业霸主,Netscape 则陷入了衰败的轨道。

在困境中,Netscape 的工程师选择了一条激进而理想主义的道路 - 他们将浏览器源代码公开,向开源社区发出召唤。这一决定,仿佛是一次技术界的"马其顿式让位",预示着旧时代的终结与新力量的崛起。这段代码后来成为 Mozilla 浏览器项目的基础,最初命名为 Phoenix(意为凤凰涅槃),却因商标问题几经更名,最终定名为 Firefox。

Firefox 并非简单复制 Netscape,它在用户体验、插件生态、安全性等方面实现了多项突破。它的诞生标志着开源精神的胜利,也为整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有人形容 Firefox 是 Netscape 的"精神继承者",如同奥斯曼帝国继承了拜占庭的余晖。这一比喻虽夸张,却颇具意味。

但在 Firefox 正式发布前的几年,微软早已发布了六个版本的 IE,凭借时间优势和系统捆绑策略,使 Firefox 一开始便处于追赶地位,注定这场竞赛并非起跑线平等的公平竞争。

与此同时,另一个早期玩家也在悄然登场。1994 年,Opera 浏览器问世,它来自挪威,起初只是一个实验性项目。但从 2003 年的 7.0 版本起,它引入了自研的 Presto 引擎,率先支持 CSS、自适应布局、语音控制以及 Unicode 编码等前沿技术。虽然用户数量有限,但技术上始终走在行业前列,成为"极客的最爱"。

同年,苹果推出了 Safari 浏览器。这是一场别有意味的转折。彼时,微软曾向濒临破产的苹果注资 1.5 亿美元,以维持竞争表象、避免反垄断审查。虽然 Safari 从诞生起的默认搜索引擎是 Google,但这段与微软的历史纠葛象征着互联网巨头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合作与竞争,总是如影随形。

2007 年,IE7 随 Windows Vista 推出,但市场反馈平平。反观 Firefox,凭借更快的更新节奏、更友好的扩展机制以及对开发者的天然吸引力,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至约 20%。IE 的统治逐渐松动,风向正在改变。

Google 则是另一种打法。虽然从 2001 年起就开始酝酿打造自家浏览器,但花了六年时间才说服 CEO 埃里克·施密特批准这个项目。Chrome 于 2008 年问世,基于 Chromium 开源项目与 Safari 所用的 WebKit 引擎打造。它被戏称为"臃肿"的浏览器,但凭借 Google 对广告投放与品牌塑造的深厚功力,迅速崛起。

Chrome 的关键武器并非功能,而是频繁的版本更新节奏(每六周一次)与全平台统一体验。2011 年 11 月,Chrome 首次超越 Firefox,市场份额达到 27%;六个月后,又反超 IE,完成了从挑战者到主宰者的转变。

与此同时,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也在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某知名公司旗下的浏览器在 2010 年代初迅速蹿红,尤其是在印度、印尼、中国等新兴市场,依靠轻量级设计、压缩数据节省流量等特性,赢得了低端设备用户的青睐。2015 年,其全球移动浏览器市场份额突破 17%,在印度一度高达 46%。但这场胜利并不持久。随着印度政府加强对中国应用的安全审查,该浏览器被迫退出关键市场,逐渐失去往日辉煌。

进入 2020 年代,Chrome 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全球市场份额稳定在约 65%。值得注意的是,Google 搜索引擎与 Chrome 浏览器虽然同属 Alphabet,但从市场层面看却是两个独立的霸权体系 - 前者控制了全球约九成的搜索入口,后者则掌握了大多数用户进入网络的"第一窗口"。

为了守住这一双重垄断结构,Google 不惜重金投入。2022 年,Alphabet 向苹果支付约 200 亿美元,只为让 Google 保持在 Safari 中的默认搜索地位。有分析指出,这笔支出相当于 Google 从 Safari 流量中获取搜索广告收入的 36%。换言之,Google 正为护城河支付"保护费"。

但风向又一次变化。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崛起,传统搜索开始受到冲击。2024 年,Google 的搜索市场份额自 93% 跌至 89%,虽仍称霸,但裂痕初现。更具颠覆性的,是关于苹果或将推出自有 AI 搜索引擎的传闻 - 若 Safari 默认搜索改投自家阵营,这不仅将改写生态格局,更可能撼动 Alphabet 的利润支柱。市场反应迅速,Alphabet 股价从 170 美元应声下跌至 140 美元,反映的不仅是投资者的恐慌,更是对搜索时代未来走向的深度不安。

从 Navigator 到 Chrome,从开源理想到广告商业化,从轻量浏览器到 AI 搜索助手,浏览器之争始终是一场关于技术、平台、内容与控制权的战争。战场不断迁移,但本质从未改变:谁掌握入口,谁就定义未来。

在 VC 眼中,依托 LLM 和 AI 时代人们对搜索引擎的新需求,第三次浏览器战争正在逐步展开。

现代浏览器的老旧架构

谈及浏览器的架构,经典的传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客户端 - 前端入口

查询经 HTTPS 送达最近的 Google Front End,完成 TLS 解密、QoS 采样和地理路由。若检测到异常流量(DDoS、自动抓取)可在此层限流或挑战。

查询理解

前端需要理解用户键入的单词的含义,有三个步骤:神经拼写校正,将"recpie"纠正为"recipe";同义词扩展,将"how to fix bike",拓展到"repair bicycle"。意图解析,判定查询是资讯、导航还是交易意图,并分配 Vertical请求。

候选召回

某知名搜索引擎使用的查询技术被称为:倒排索引。在正序索引中,我们都是给定一个 ID 就可以索引到文件。但是用户不可能知道想要的内容在上千亿个文件中的编号,因此其采用了非常传统的倒排索引,通过内容来查询到哪些文件有对应的关键字。接下来,采用向量索引用于处理语义搜索,即查找与查询含义相似的内容。它将文本、图像等内容转换为高维向量(embedding),并根据这些向量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搜索。例如,即使用户搜索"如何制作披萨面团",搜索引擎也能返回与"披萨面团制作指南"相关的结果,因为它们在语义上相似。经历了倒排索引和向量索引,大约十万量级的网页会被初筛出来。

多级排序

系统通常通过 BM25、TF-IDF、页面质量分等数千维轻特征,将十万级规模的候选页面筛选至约 1000 篇,构成初步候选集。这类系统被统称为推荐引擎。其依赖多种实体生成的海量特征,包括用户行为、页面属性、查询意图与上下文信号。例如,会综合用户历史、其他用户的行为反馈、页面语义、查询含义等信息,同时还考虑上下文要素,如时间(一天中时段、一周中的具体日子)与实时新闻等外部事件。

深度学习进行主排序

在初步检索阶段,使用 RankBrain 和 Neural Matching 等技术来理解查询的语义,并从海量文档中筛选出初步相关的结果。RankBrain 是于 2015 年引入的机器学习系统,旨在更好地理解用户查询的含义,尤其是首次出现的查询。它通过将查询和文档转换为向量表示,计算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找到最相关的结果。例如,对于查询"如何制作披萨面团",即使文档中没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3
  • 分享
评论
0/400
SignatureDeniedvip
· 9小时前
这场仗不好打呐
回复0
Ga_fee_Criervip
· 9小时前
啊啊 谷歌老爷终于要凉了吗
回复0
OnlyOnMainnetvip
· 10小时前
还在用谷歌的真心out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