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以太坊ETF资金流入创新高,累计突破40亿美元大关美国现货以太坊ETF市场在近期迎来了显著增长。截至6月23日,这些产品的累计净流入资金已突破40亿美元大关,而这一里程碑的达成仅用了11个月时间。这些ETF产品于去年7月23日首次推出。在经历了216个交易日后,到5月30日时,其累计净流入已达30亿美元。令人惊讶的是,仅在随后的15个交易日内,这一数字就增加了额外的10亿美元,使得截至6月23日收盘时的总净认购额攀升至40.1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短短15个交易日虽然只占总交易历史的6.5%,却贡献了迄今为止全部投入资金的四分之一。这一惊人的增长速度凸显了市场对以太坊ETF产品的浓厚兴趣。在推动这一增长的主要产品中,某ETF信托以53.1亿美元的总流入量领跑,另一家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的ETF产品贡献了16.5亿美元,而某区块链投资公司的产品则增加了3.46亿美元。与此同时,某传统信托基金(在新ETF推出时转换为ETF)在同期录得42.8亿美元的资金流出。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反映了投资者偏好的明显转变。日常资金流动数据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趋势。例如,6月11日单日,某ETF信托就吸引了超过1.6亿美元的资金。在5月30日至6月23日期间,该信托有五个交易日的单日资金流入均超过了1亿美元。与此同时,传统信托基金的赎回速度有所放缓,这也促使了总体资金流入的大幅上升。多数新推出的ETF产品收取0.25%的管理费,与行业中位数持平,远低于某传统信托基金2.5%的费率。据某加密货币投资公司的报告显示,较低的成本加上成熟的一级市场关系,继续将资金流向几家主要的资产管理公司。该报告通过与代表财富经理进行配置的经纪人交谈,揭示了推动6月资金激增的三个关键因素:首先是ETH价格相对于BTC的反弹;其次是美国税务机构对某些ETF中质押收入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最后,多资产配置者的大规模再平衡订单也推动了资金流入的激增,他们将以太坊视为投资组合的延伸,而非独立的投机性押注。7月中旬的下一个季度13F表格提交截止日期将揭示专业投资经理是否加入了这波资金涌入潮。截至3月31日,这些公司仅占现货以太坊ETF资产的不到33%,这表明即使零售资金集中在低费用工具上,机构投资者的广泛参与仍有很大空间。总的来说,现货以太坊ETF市场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投资者对以太坊及其生态系统的持续信心。随着更多机构投资者可能加入,这一趋势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以太坊ETF资金流入再创新高 累计突破40亿美元
现货以太坊ETF资金流入创新高,累计突破40亿美元大关
美国现货以太坊ETF市场在近期迎来了显著增长。截至6月23日,这些产品的累计净流入资金已突破40亿美元大关,而这一里程碑的达成仅用了11个月时间。
这些ETF产品于去年7月23日首次推出。在经历了216个交易日后,到5月30日时,其累计净流入已达30亿美元。令人惊讶的是,仅在随后的15个交易日内,这一数字就增加了额外的10亿美元,使得截至6月23日收盘时的总净认购额攀升至40.1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短短15个交易日虽然只占总交易历史的6.5%,却贡献了迄今为止全部投入资金的四分之一。这一惊人的增长速度凸显了市场对以太坊ETF产品的浓厚兴趣。
在推动这一增长的主要产品中,某ETF信托以53.1亿美元的总流入量领跑,另一家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的ETF产品贡献了16.5亿美元,而某区块链投资公司的产品则增加了3.46亿美元。
与此同时,某传统信托基金(在新ETF推出时转换为ETF)在同期录得42.8亿美元的资金流出。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反映了投资者偏好的明显转变。
日常资金流动数据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趋势。例如,6月11日单日,某ETF信托就吸引了超过1.6亿美元的资金。在5月30日至6月23日期间,该信托有五个交易日的单日资金流入均超过了1亿美元。与此同时,传统信托基金的赎回速度有所放缓,这也促使了总体资金流入的大幅上升。
多数新推出的ETF产品收取0.25%的管理费,与行业中位数持平,远低于某传统信托基金2.5%的费率。据某加密货币投资公司的报告显示,较低的成本加上成熟的一级市场关系,继续将资金流向几家主要的资产管理公司。
该报告通过与代表财富经理进行配置的经纪人交谈,揭示了推动6月资金激增的三个关键因素:首先是ETH价格相对于BTC的反弹;其次是美国税务机构对某些ETF中质押收入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最后,多资产配置者的大规模再平衡订单也推动了资金流入的激增,他们将以太坊视为投资组合的延伸,而非独立的投机性押注。
7月中旬的下一个季度13F表格提交截止日期将揭示专业投资经理是否加入了这波资金涌入潮。截至3月31日,这些公司仅占现货以太坊ETF资产的不到33%,这表明即使零售资金集中在低费用工具上,机构投资者的广泛参与仍有很大空间。
总的来说,现货以太坊ETF市场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投资者对以太坊及其生态系统的持续信心。随着更多机构投资者可能加入,这一趋势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强劲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