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香港虛擬資產監管演進:從審慎觀望到積極布局
香港虛擬資產監管政策框架梳理
近年來,虛擬資產的快速發展對傳統金融體系和監管框架帶來了挑戰。虛擬資產的高波動性和高槓杆特點給監管部門和交易平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跨境資金流動監管、客戶身分識別、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等。這些問題都表明,虛擬資產監管需要多方協作應對。
作爲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在虛擬資產監管方面的政策尤爲重要。香港一方面要促進全球虛擬資產市場發展,另一方面又要滿足金融穩定要求,在國際資本市場與內地金融安全之間尋求平衡。同時,香港也是中國探索新興金融市場的重要窗口。因此,香港的虛擬資產監管路徑是全球化與本土化、創新與穩健不斷調和的過程。
2017年-2021年:從風險提示到制度雛形
這一階段是香港虛擬資產監管的起步期,以風險提示爲主,逐步引入試點監管。監管態度從審慎觀望逐漸向有序規範過渡。
2017年9月,香港證監會發布關於ICO的聲明,指出部分ICO可能構成證券,需納入監管。
2017年12月,證監會要求金融機構提供加密貨幣相關產品須遵守現有法規。
2018年11月,證監會提出將符合條件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納入監管沙盒。
2019年3月,證監會對STO進行定義,規定中介人責任。
2019年11月,證監會提出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制度,平台需自願申請牌照納入監管。
2020年11月,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就將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納入發牌制度展開諮詢。
2021年5月,財庫局確認引入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發牌制度。
這一時期,香港開始界定市場參與者責任,引入牌照機制雛形,但仍以"自願參與"爲原則。監管沙盒機制的使用體現了包容性和實踐意義。
2022年:政策轉型的關鍵節點
2022年10月,財庫局發布首份虛擬資產政策宣言,明確將積極推動虛擬資產生態發展。這標志着監管思路由"風險導向"轉向"機遇導向"。
這一轉變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國際競爭加劇,香港需要維護金融中心地位;二是虛擬資產發展催生多重需求,香港可以承擔關鍵連接點作用。這不僅是對創新金融市場的迎合,更是香港維護金融中心地位的主動戰略選擇。
2023年至今:監管政策迅速迭代、深化與轉型
2023年起,香港虛擬資產監管正式進入"實操落地"階段。完整、強制性的法律與牌照制度逐步取代試驗模式。
2023年2月,香港發行首只代幣化綠色債券。
2023年6月,證監會正式實施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指引,啓動發牌制度。
同月,《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修訂)條例》生效,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必須持牌經營。
2023年8月,首家向散戶開放的持牌交易所上線。
2023年11月,證監會發布代幣化證券相關活動通函。
2023年12月,金管局與證監會聯合發布虛擬資產相關活動通函,允許銷售虛擬資產ETF。
2024年1月,首單適用香港法律的代幣化證券發行。
2024年3月,金管局啓動探索代幣化資產與央行數字貨幣整合的項目。
2024年7月,金管局啓動穩定幣監管沙盒計劃。
2025年2月,財政司司長宣布將發布第二份虛擬資產政策宣言。
2025年2月,首支面向零售投資者的代幣化基金獲批。
2025年3月,持牌交易所增至10家,證監會發布新的監管路線圖。
這一系列舉措表明,香港虛擬資產監管正從"政策聲明"進入"監管執行"階段,監管體系日趨完善。
香港監管體系的特點
香港採取基於現有法律架構的"加蓋式監管"策略,通過指引或通函對數字資產進行"打補丁"式監管,而非另起爐竈制定專門法典。
這種策略背後的邏輯是:
總的來說,香港的監管策略體現了其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現實考量,在創新與穩定之間尋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