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驅動瀏覽器革命:第三次瀏覽器之戰來臨

AI 重塑瀏覽器:第三次瀏覽器戰爭的前夜

第三次瀏覽器戰爭正在悄然展開。從上世紀 90 年代的 Netscape、微軟的 IE,到開源精神的 Firefox 與 Google 的 Chrome,瀏覽器之爭一直是平台控制權與技術範式變遷的集中體現。Chrome 憑藉更新速度與生態聯動奪得霸主地位,而 Google 通過搜索與瀏覽器的"雙寡頭"結構,形成了信息入口的閉環。

但今天,這一格局正在動搖。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崛起,使得越來越多用戶在搜索結果頁"零點擊"完成任務,傳統的網頁點擊行爲正在減少。同時,有傳聞稱 Apple 有意在 Safari 中替換默認搜索引擎,進一步威脅 Alphabet 的利潤根基,市場已開始顯露出對"搜索正統"的不安。

瀏覽器本身也正面臨角色重塑。它不僅是展示網頁的工具,更是數據輸入、用戶行爲、隱私身分等多種能力的集合容器。AI Agent 雖強,但若要完成復雜的頁面交互、調用本地身分數據、控制網頁元素,仍然需要借助瀏覽器的信任邊界和功能沙盒。瀏覽器正在從人類界面,變成 Agent 的系統調用平台。

真正可能打破當前瀏覽器市場格局的,不是另一個"更好的 Chrome",而是一種新的交互結構:不是信息的展示,而是任務的調用。未來瀏覽器要爲 AI Agent 設計 - 不僅能讀,還能寫和執行。像 Browser Use 這樣的項目正嘗試將頁面結構語義化,把可視化界面變成 LLM 可調用的結構化文本,實現頁面到指令的映射,極大降低交互成本。

市面上主流項目已開始試水:Perplexity 構建原生瀏覽器 Comet,用 AI 代替傳統搜索結果;Brave 把隱私保護與本地推理結合,用 LLM 增強搜索與屏蔽功能;而 Donut 等 Crypto 原生項目,則瞄準 AI 與鏈上資產交互的新入口。這些項目共同特徵是:試圖重構瀏覽器的輸入端,而非美化其輸出層。

對創業者而言,機遇藏在輸入、結構與代理的三角關係中。瀏覽器作爲未來 Agent 調用世界的接口,意味着誰能提供可結構化、可調用、可信任的"能力塊",誰就能成爲新一代平台的組成部分。從 SEO 到 AEO(Agent Engine Optimization),從頁面流量到任務鏈調用,產品形態與設計思維都在重構。第三次的瀏覽器戰爭,發生在"輸入"而非"展示";決定勝負的,不再是誰抓住用戶的眼球,而是誰贏得了 Agent 的信任,獲得調用的入口。

瀏覽器發展簡史

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互聯網尚未成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Netscape Navigator 橫空出世,如同開啓新大陸的帆船,爲數以百萬計的用戶打開了通往數字世界的大門。這款瀏覽器並非第一個,但卻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走向大衆、塑造互聯網體驗的產品。彼時,人們第一次能如此輕鬆地通過圖形界面瀏覽網頁,仿佛整個世界都突然變得觸手可及。

然而,輝煌往往短暫。微軟很快意識到瀏覽器的重要性,並決定將 Internet Explorer 強行捆綁進 Windows 操作系統,讓其成爲默認瀏覽器。這一策略堪稱"平台殺手鐧",直接瓦解了 Netscape 的市場主導地位。許多用戶並非主動選擇 IE,而是因爲系統默認便接受了它。IE 借助 Windows 的分發能力,迅速成爲行業霸主,Netscape 則陷入了衰敗的軌道。

在困境中,Netscape 的工程師選擇了一條激進而理想主義的道路 - 他們將瀏覽器原始碼公開,向開源社區發出召喚。這一決定,仿佛是一次技術界的"馬其頓式讓位",預示着舊時代的終結與新力量的崛起。這段代碼後來成爲 Mozilla 瀏覽器項目的基礎,最初命名爲 Phoenix(意爲鳳凰涅槃),卻因商標問題幾經更名,最終定名爲 Firefox。

Firefox 並非簡單復制 Netscape,它在用戶體驗、插件生態、安全性等方面實現了多項突破。它的誕生標志着開源精神的勝利,也爲整個行業注入新的活力。有人形容 Firefox 是 Netscape 的"精神繼承者",如同奧斯曼帝國繼承了拜佔庭的餘暉。這一比喻雖誇張,卻頗具意味。

但在 Firefox 正式發布前的幾年,微軟早已發布了六個版本的 IE,憑藉時間優勢和系統捆綁策略,使 Firefox 一開始便處於追趕地位,注定這場競賽並非起跑線平等的公平競爭。

與此同時,另一個早期玩家也在悄然登場。1994 年,Opera 瀏覽器問世,它來自挪威,起初只是一個實驗性項目。但從 2003 年的 7.0 版本起,它引入了自研的 Presto 引擎,率先支持 CSS、自適應布局、語音控制以及 Unicode 編碼等前沿技術。雖然用戶數量有限,但技術上始終走在行業前列,成爲"極客的最愛"。

同年,蘋果推出了 Safari 瀏覽器。這是一場別有意味的轉折。彼時,微軟曾向瀕臨破產的蘋果注資 1.5 億美元,以維持競爭表象、避免反壟斷審查。雖然 Safari 從誕生起的默認搜索引擎是 Google,但這段與微軟的歷史糾葛象徵着互聯網巨頭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係:合作與競爭,總是如影隨形。

2007 年,IE7 隨 Windows Vista 推出,但市場反饋平平。反觀 Firefox,憑藉更快的更新節奏、更友好的擴展機制以及對開發者的天然吸引力,市場份額穩步提升至約 20%。IE 的統治逐漸松動,風向正在改變。

Google 則是另一種打法。雖然從 2001 年起就開始醞釀打造自家瀏覽器,但花了六年時間才說服 CEO 埃裏克·施密特批準這個項目。Chrome 於 2008 年問世,基於 Chromium 開源項目與 Safari 所用的 WebKit 引擎打造。它被戲稱爲"臃腫"的瀏覽器,但憑藉 Google 對廣告投放與品牌塑造的深厚功力,迅速崛起。

Chrome 的關鍵武器並非功能,而是頻繁的版本更新節奏(每六周一次)與全平台統一體驗。2011 年 11 月,Chrome 首次超越 Firefox,市場份額達到 27%;六個月後,又反超 IE,完成了從挑戰者到主宰者的轉變。

與此同時,中國的移動互聯網也在形成自己的生態系統。某知名公司旗下的瀏覽器在 2010 年代初迅速躥紅,尤其是在印度、印尼、中國等新興市場,依靠輕量級設計、壓縮數據節省流量等特性,贏得了低端設備用戶的青睞。2015 年,其全球移動瀏覽器市場份額突破 17%,在印度一度高達 46%。但這場勝利並不持久。隨着印度政府加強對中國應用的安全審查,該瀏覽器被迫退出關鍵市場,逐漸失去往日輝煌。

進入 2020 年代,Chrome 的主導地位已經確立,全球市場份額穩定在約 65%。值得注意的是,Google 搜索引擎與 Chrome 瀏覽器雖然同屬 Alphabet,但從市場層面看卻是兩個獨立的霸權體系 - 前者控制了全球約九成的搜索入口,後者則掌握了大多數用戶進入網路的"第一窗口"。

爲了守住這一雙重壟斷結構,Google 不惜重金投入。2022 年,Alphabet 向蘋果支付約 200 億美元,只爲讓 Google 保持在 Safari 中的默認搜索地位。有分析指出,這筆支出相當於 Google 從 Safari 流量中獲取搜索廣告收入的 36%。換言之,Google 正爲護城河支付"保護費"。

但風向又一次變化。隨着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崛起,傳統搜索開始受到衝擊。2024 年,Google 的搜索市場份額自 93% 跌至 89%,雖仍稱霸,但裂痕初現。更具顛覆性的,是關於蘋果或將推出自有 AI 搜索引擎的傳聞 - 若 Safari 默認搜索改投自家陣營,這不僅將改寫生態格局,更可能撼動 Alphabet 的利潤支柱。市場反應迅速,Alphabet 股價從 170 美元應聲下跌至 140 美元,反映的不僅是投資者的恐慌,更是對搜索時代未來走向的深度不安。

從 Navigator 到 Chrome,從開源理想到廣告商業化,從輕量瀏覽器到 AI 搜索助手,瀏覽器之爭始終是一場關於技術、平台、內容與控制權的戰爭。戰場不斷遷移,但本質從未改變:誰掌握入口,誰就定義未來。

在 VC 眼中,依托 LLM 和 AI 時代人們對搜索引擎的新需求,第三次瀏覽器戰爭正在逐步展開。

現代瀏覽器的老舊架構

談及瀏覽器的架構,經典的傳統架構如下圖所示:

客戶端 - 前端入口

查詢經 HTTPS 送達最近的 Google Front End,完成 TLS 解密、QoS 採樣和地理路由。若檢測到異常流量(DDoS、自動抓取)可在此層限流或挑戰。

查詢理解

前端需要理解用戶鍵入的單詞的含義,有三個步驟:神經拼寫校正,將"recpie"糾正爲"recipe";同義詞擴展,將"how to fix bike",拓展到"repair bicycle"。意圖解析,判定查詢是資訊、導航還是交易意圖,並分配 Vertical請求。

候選召回

某知名搜索引擎使用的查詢技術被稱爲:倒排索引。在正序索引中,我們都是給定一個 ID 就可以索引到文件。但是用戶不可能知道想要的內容在上千億個文件中的編號,因此其採用了非常傳統的倒排索引,通過內容來查詢到哪些文件有對應的關鍵字。接下來,採用向量索引用於處理語義搜索,即查找與查詢含義相似的內容。它將文本、圖像等內容轉換爲高維向量(embedding),並根據這些向量之間的相似性進行搜索。例如,即使用戶搜索"如何制作披薩面團",搜索引擎也能返回與"披薩面團制作指南"相關的結果,因爲它們在語義上相似。經歷了倒排索引和向量索引,大約十萬量級的網頁會被初篩出來。

多級排序

系統通常通過 BM25、TF-IDF、頁面質量分等數千維輕特徵,將十萬級規模的候選頁面篩選至約 1000 篇,構成初步候選集。這類系統被統稱爲推薦引擎。其依賴多種實體生成的海量特徵,包括用戶行爲、頁面屬性、查詢意圖與上下文信號。例如,會綜合用戶歷史、其他用戶的行爲反饋、頁面語義、查詢含義等信息,同時還考慮上下文要素,如時間(一天中時段、一周中的具體日子)與實時新聞等外部事件。

深度學習進行主排序

在初步檢索階段,使用 RankBrain 和 Neural Matching 等技術來理解查詢的語義,並從海量文檔中篩選出初步相關的結果。RankBrain 是於 2015 年引入的機器學習系統,旨在更好地理解用戶查詢的含義,尤其是首次出現的查詢。它通過將查詢和文檔轉換爲向量表示,計算它們之間的相似性,從而找到最相關的結果。例如,對於查詢"如何制作披薩面團",即使文檔中沒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讚賞
  • 3
  • 分享
留言
0/400
SignatureDeniedvip
· 9小時前
这场仗不好打呐
回復0
Ga_fee_Criervip
· 9小時前
啊啊 谷歌老爷终于要凉了吗
回復0
OnlyOnMainnetvip
· 9小時前
还在用谷歌的真心out了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