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L2生態:多元亞文化的孵化器

以太坊的亞文化生態:L2爲多元化提供土壤

在我最近探討L1和L2擴容差異的文章中,我得出結論:這兩種方法最關鍵的區別不在技術層面,而在於組織結構。它涉及生態系統各部分之間界限的劃分,以及這種劃分如何影響人們的激勵和行動能力。特別是,以L2爲核心的生態系統本質上更加多元化,能更自然地促進擴容、EVM設計和其他技術特性的多樣化發展。

我在上篇文章中提出的一個關鍵點是: "由於以太坊是一個以L2爲中心的生態系統,你可以自由地獨立構建一個具有獨特功能的子生態系統,同時仍然是更大的以太坊生態的一部分。"

在本文中,我認爲這不僅適用於技術層面,在文化層面同樣如此。區塊鏈不僅有獨特的技術權衡,還具有獨特的文化。以太坊和以太經典分叉後的第二天,這兩條鏈在技術上完全相同。但它們在文化上卻截然不同,這種差異塑造了它們八年後不同的發展重點、用戶羣體甚至技術棧。以太坊和比特幣也是如此:最初,以太坊大致上是"具有智能合約的比特幣",但十年後,這些差異變得更加深刻。

Vitalik新作:以太坊需要亞文化,而L2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文化的影響範圍

文化與激勵機制有着類似的效果——實際上,文化本身就是激勵機制的一部分。它影響着誰會被生態系統所吸引,誰會被排斥。它決定了人們採取行動的動機,以及可以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它影響着什麼被認爲是合法的——無論是在協議設計中,還是在生態系統和應用層面。

區塊鏈文化對一些特別重要的領域有重大影響,包括:

  1. 協議變更的類型——包括數量、質量和方向
  2. 協議保持開放、抗審查和去中心化的能力
  3. 生態系統吸引高質量協議開發者和研究者的能力
  4. 生態系統吸引高質量應用開發者的能力
  5. 生態系統吸引用戶的能力——包括用戶數量與合適的用戶類型
  6. 生態系統在外部社區和參與者眼中的公共合法性

如果你真的重視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甚至不惜以低效爲代價,那麼你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當今的技術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這些目標,還需要關注區塊鏈文化在多大程度上重視這些目標。如果一個區塊鏈的文化不重視對新技術的好奇心和開放性,那麼它很可能在去中心化和速度這兩個方面都會失敗,因爲它無法採用像ZK-SNARKs這樣的新技術,而這些技術可以實現更高程度的去中心化和更快的速度。如果區塊鏈被公衆理解爲"賭場鏈"而沒有其他含義,那麼就很難讓非賭場應用加入進來。即使是非商業化的核心協議開發者和研究人員也會變得更加難以吸引。文化很重要,因爲文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幾乎所有其他事物的上遊。

Vitalik新作:以太坊需要亞文化,而L2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以太坊的文化

研究員Paul Dylan-Ennis花了大量時間探索和了解以太坊的亞文化。他認爲以太坊的亞文化主要有以下三種:

  • 密碼朋克:密碼朋克致力於開源開發,具有一定DIY或朋克態度。就以太坊而言,密碼朋克構建了基礎設施和工具,但對其使用方式不加幹涉,採取中立。從歷史上看,密碼朋克明確強調隱私權,但在以太坊中,隱私權並不總是被放在首位,盡管一個名爲lunpunk的新密碼朋克運動已經出現,主張將隱私權置於首位。

  • Regens:以太坊內部許多有影響力的聲音都致力於採用再生或再生方法來構建技術。基於Vitalik Buterin對政治和社會科學的興趣,許多再生者參與治理實驗,旨在重振、改善甚至取代當代機構。這種亞文化的特點是其實驗性質和對公共產品的興趣。

  • Degens:純粹受投機和不惜一切代價積累財富驅動的用戶,即Degens。Degens是金融虛無主義者,他們關注當前的趨勢和炒作,以求撞大運,擺脫當代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老鼠賽跑。Degens往往會冒着極大的風險,但卻以一種諷刺的、近乎超脫的方式。

重要的羣體不止這三個,你甚至可以質疑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是一致的羣體:以盈利爲導向的羣體和購買猴子圖片的人在文化上非常不同。這裏所說的"密碼朋克"既包括對保護人們的隱私和自由等最終用途感興趣的人,也包括對使用前沿數學和密碼學而沒有任何強烈意識形態的人。但這種分類作爲初步近似還是很有趣的。

以太坊中這三個羣體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在很大程度上由於以太坊作爲開發者平台(而不僅僅是一種貨幣)的靈活性,它們各自都可以進入某種競技場,在那裏亞文化可以採取行動,而不僅僅是空談。一個粗略的近似是:

  • Cypherpunks參與核心以太坊研發,編寫隱私軟件;
  • Regens進行Gitcoin輪融資、追溯性公共物品資助以及其他各種非金融應用;
  • Degens交易memecoins和NFT並玩遊戲

在我看來,這種文化分支對以太坊大有裨益。以太坊的核心開發文化重視在高級密碼學、博弈論以及越來越多的軟件工程等主題上的高質量思考,重視自由和獨立,重視密碼朋克理想以及這些原則的區塊鏈化版本(譬如"不可篡改性"),以及一種注重價值觀和軟實力而非硬實力的理想主義方法。這些價值觀是重要的,也是好的;從我在上一節中列出的文化影響來看,它們使以太坊在(1)、(2)、(3)以及某種程度上(6)方面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但它們並不完整:首先,上述描述幾乎沒有強調對應用開發者的吸引力,而對用戶的吸引力幾乎爲零:以穩定性爲導向的價值觀有助於爲那些通過持有ETH來"使用"以太坊的人提供信心,但也僅此而已。文化多元化是擺脫這種窘境的一種方法,它允許一種亞文化專注於核心開發,而另一種亞文化則專注於發展生態系統的"邊緣"。但這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有辦法進一步加強這種文化多元化?

Vitalik新作:以太坊需要亞文化,而L2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亞文化與L2

這就是我要說的也許是L2最不受重視的特性:對於亞文化來說,L2是最終的行動競技場。L2讓亞文化得以出現,這些亞文化擁有大量資源和反饋循環,迫使它們學習和適應,以便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吸引用戶和應用開發者、開發技術和建立全球社區。

在這裏,L2的關鍵特性或許是:L2同時是(i)生態系統,以及(ii)圍繞着構建某些東西而組織起來的。本地聚會羣組可以形成自己的生態系統,而且往往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但它們的資源和執行力相對有限。應用程序可以擁有大量資源和執行力,但它們只是應用程序:你可以使用它們,但不能在它們的基礎上進行構建。某DEX很好,但"在某DEX上構建"的概念遠不如"在Polygon上構建"那麼強。

L2可能而且確實最終會實現文化專業化的一些具體方式包括:

  • 更願意進行用戶拓展或"業務拓展":有意識地努力吸引特定的外部參與者(包括個人、企業和社區)參與生態系統。
  • 強調價值觀的多樣性。你們的社區更注重"公共物品"、"優質技術"、"以太坊中立性"、"金融包容性"、"多樣性"、"擴展性",還是其他?不同的L2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 參與者的多樣性:社區吸引了什麼樣的人?它是否特別強調某些人口羣體?性格類型?語言?大洲?

某交易平台通過與主流公司的合作以及日益優質的ZK生態系統取得了成功。Optimism擁有Base和World Chain,對追溯性募資和基於代幣的非公正治理等理念有着濃厚的文化興趣。Metis專注於DAO。Arbitrum圍繞高質量的開發者工具和技術打造了一個品牌。Scroll專注於"保留以太坊的本質——信任最小化、安全和開源"。Taiko強調"無縫用戶體驗"、"與社區保持一致"、"安全第一"和"以人爲本"。一般來說,每一個以太坊L2都有一個獨特的"靈魂":以太坊文化與自己獨特的風格相結合。

Vitalik新作:以太坊需要亞文化,而L2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以L2爲中心的方法如何才能取得成功?

這種以L2爲中心的文化方法的核心價值主張是,它試圖平衡多元化與合作的益處,創造出一系列不同的亞文化,這些亞文化仍然擁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並在關鍵的共同基礎設施上合作實現這些價值觀。

類似的雙層方法也有過其他嘗試。我能想到的最顯著的例子是2017年EOS的DPoS系統。EOS的DPoS通過持幣者投票決定由哪些代表來運行鏈。這些代表將負責構建區塊,並就其他人的區塊達成共識,他們還將從EOS發行中獲得大量代幣。爲了吸引選票,代表們最終進行了大量的社區建設,其中許多"節點"(如EOS紐約、EOS香港)最終都成爲了知名品牌。

這最終成爲了一個不穩定的系統,因爲代幣投票本身就是不穩定的,而且EOS生態系統中一些有權勢的人原來是貪婪的混蛋,他們爲了個人利益挪用了代表社區籌集的大量資金。但是,在它發揮作用的同時,也顯示出了一個驚人的特性:它創造出了強大的高度自治的子社區,這些子社區仍在爲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Vitalik新作:以太坊需要亞文化,而L2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當這種方法成功發揮作用時,也會產生一種良性競爭。在默認情況下,像以太坊這樣的社區會自然而然地傾向於團結那些在社區裏待了很長時間的人。這樣做的好處是,隨着社區的快速發展,可以幫助維護社區的價值觀——即使外界有不利的風吹草動,也能減少以太坊不再關心言論自由或開源的可能性。但是,這也有可能將人們的注意力從技術能力轉移到社交遊戲上,讓那些"OG"老炮即使表現不佳也能保持穩固的地位,並限制文化自我更新和發展的能力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讚賞
  • 4
  • 分享
留言
0/400
FOMOmonstervip
· 6小時前
L2也搞文化?兄弟入戏太深了
回復0
WagmiOrRektvip
· 7小時前
L2的生态赢麻了捏
回復0
Liquidation Therapistvip
· 7小時前
讲真L2搞多了也是乱套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