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xStocks 交易開啓啦,現貨、合約、Alpha齊上線!
📝 在Gate廣場發帖,曬出你的交易體驗或精彩截圖,瓜分$1,000大獎池!
🎁 廣場優質創作者5名,每人獨享$100合約體驗券!
🎉 帖文同步分享到X(推特),瀏覽量前十再得$50獎勵!
參與方式:
1️⃣ 關注 @Gate廣場_Official
2️⃣ 帶 #Gate xStocks 交易体验# ,原創發帖(不少於20字,僅用活動標籤)
3️⃣ 若分享到推特,請將連結提交表單: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54
注:表單可多次提交,發布更多帖文可提升獲獎機會!
📅 7月3日16:00—7月9日24:00(UTC+8)
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926
每一條體驗,都有機會贏取大獎!快在Gate廣場show出你的操作吧!
比特幣生態迎來可編程元年 穩定幣或重塑金融秩序
比特幣生態迎來可編程元年,穩定幣或重塑金融秩序
作爲區塊鏈行業的先行者與長期見證者,杜均的名字貫穿了每一次關鍵浪潮。從創立火幣網推動比特幣早期普及,到打造金色財經成爲行業信息樞紐,再到以節點資本創始合夥人身分捕捉多個週期風口。他憑藉對技術趨勢的敏銳判斷與資本運作的長期主義,書寫了無數行業經典案例。
如今,杜均創辦了專注於AI與Crypto交叉創新的孵化器Vernal,依舊活躍在行業最前沿。在比特幣生態、穩定幣變局與AI浪潮交匯的十字路口,他持續探索技術邊界,並堅定看好華人在全球科技格局中的崛起。
在這場關於未來的對話中,杜均不僅分享了對區塊鏈底層邏輯的深度剖析,還首次公開闡述爲何將BitVM視爲比特幣生態的"關鍵躍遷",並預言2026年將成爲"可編程比特幣的元年"。在談及香港穩定幣沙盒與美國監管博弈時,他展現出一個資本戰略家的冷靜判斷。
華人科技的黃金時代
杜均認爲,現在確實是一個極具機遇的時代,華人在多個科技前沿領域都處於全球領先的位置,尤其在區塊鏈行業,優勢尤爲突出。
交易所幾乎是華人主導的賽道,礦機制造也是如此。像波場、以太坊、Solana、BNBChain這樣的公鏈項目,其創始團隊與高管中也有大量華人背景。放眼朋友圈,無論是交易所、礦機廠商,還是錢包應用,幾乎都能看到華人的身影。
而這種影響力已經從區塊鏈擴展至更廣泛的科技領域:在硅谷,AI和半導體行業也頻頻湧現出華人掌舵者,都在各自賽道上發揮着決定性作用。相比十年前印度工程師主導的時代,如今的"華人紅利"正在成爲新的主旋律。
在杜均看來,華人在區塊鏈、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等關鍵科技賽道上不僅具備技術創新力,更逐步走向資本決策層與產業主導地位。這種全面性的崛起,標志着"華人科技的黃金時代"已然到來,也意味着在全球科技競爭格局中,華人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公鏈的定位與未來
杜均認爲,目前真正站穩腳跟的核心公鏈只有四條:比特幣、以太坊、波場(Tron)和Solana。它們的優勢不僅在於技術本身,更在於各自明確的市場定位:
這些公鏈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萬金油"式的功能包,而是清晰的戰略選擇。反觀許多其他公鏈,要麼定位模糊、要麼技術平庸,很難穿越週期實現突破。
至於未來是否還需要新的公鏈?杜均的判斷是:短期內沒必要。如今以太坊的Layer1方案已經顯著提升擴展性、降低成本,並增強資產間的互操作性。除了如Base這樣極少數跑出來的Layer項目,大多數早已銷聲匿跡。這就像一把瑞士軍刀,真正高頻使用的功能其實就那麼幾個。市場對"新公鏈"的渴望,很多時候是被想象力放大的僞需求。至少在未來五年內,他不認爲還需要太多新的公鏈------甚至五年之後,我們也未必能看到結構性變化。
杜均強調,公鏈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戰略定位與真實使用場景的閉環,而非概念堆疊與數量擴張。他對當前公鏈生態的分析,反映了行業對效率和實用性的更高要求。
交易所的輪回與投資錯失
杜均表示,這一輪他看好Hyperliquid,但遺憾沒投中。原因有二:首先,他們不接受外部投資,團隊幾乎沒拿外部資金。其次,他沒在早期買他們的幣,買時已漲到15美元,錯過了最佳時機。以前他每輪都能踩準,這次分心研究AI等其他領域,精力不夠專注,沒能在一級市場投入足夠精力。
杜均坦言,這輪牛市的交易所機會被錯過,反映了投資中專注度的重要性。他提到,一些機構在品牌和投資上表現不俗,顯示一級市場仍有潛力,但需要精準判斷和資源投入。
比特幣生態:從情懷到可編程未來
杜均表示,比特幣生態裏有些情懷。2017年前,某些交易平台主要交易比特幣和萊特幣,早期甚至只有比特幣。那時他們宣傳比特幣的不可篡改、可追蹤、分布式等特性,但很少提可編程性。以太坊出現後,強調了區塊鏈的可編程性和創新空間。比特幣社區曾分兩派:一派爭論擴容,導致BCH、BSV等分叉;另一派希望比特幣可編程,像以太坊一樣功能化。
多年來,可編程路線技術不成熟,直到2023年銘文、符文興起,在杜均看來缺乏長期價值支撐,並未參與。後來BitVM協議提出通過白皮書實現比特幣可編程性,他覺得很有意思。比特幣是2萬億美元資產,但流動性難以釋放。以太坊有MakerDAO、Aave等衍生金融產品,而比特幣的WBTC依賴中心化機構BitGo,存在跑路風險。BitVM等技術路線試圖實現去中心化鑄造和贖回,聯合礦池驗證,打造類似YBTC的資產,應用於鏈上場景。
杜均表示,這是他的夢想,他們投資了BitVM、RGB++、世間鎖、Lightning等多條路線。只要能實現可編程性,他都支持。現在BitVM路線清晰,代碼質量高,預計今年9月前實現去中心化鑄造贖回的第一步,明年可能看到完整方案。開發週期長,但已有曙光,其中Bitlayer團隊長期有30到40名全職技術員在持續迭代。
杜均看好比特幣生態的可編程性,認爲這是一個趨勢,因爲這些技術路線已開始實現,不是空中樓閣。去年只是喊口號,現在已有進展。比特幣生態的可編程性不僅是技術突破,也是釋放其2萬億美元流動性的關鍵。
比特幣的"宗教"與去中心化之爭
杜均認爲,從邏輯上看,未來可能有新幣出現,因爲沒什麼不可能。但主觀上,他覺得很難。比特幣和以太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比特幣是一種信仰,像宗教,代表數字黃金、自由無價。你可以說它值1萬、10萬甚至1萬億美元,因爲它無可替代,是原教旨的文化和信仰。以太坊若失去DeFi項目、轉帳量從500萬筆降到50萬筆,可能會被拋售,但比特幣不會。早期他們喊"充值信仰",就是這個邏輯。短期內,難有幣取代比特幣的地位。
杜均將比特幣比作"宗教",強調其獨特的文化和信仰屬性,認爲其去中心化本質雖受質疑,但仍難以被取代。
行業變遷:從信仰到赤裸的現實
杜均回顧了自己的區塊鏈之路:2012年買比特幣,2013年與他人創立某交易平台,擔任CMO,宣傳平台和比特幣。早期得先讓用戶對比特幣感興趣,講它的技術可靠性、講資產配置等。那時沒太多應用場景,漲跌幅不大,靠技術和數字黃金概念吸引用戶。到2015年他跟地方政府講比特幣,2018到2022年在新加坡還在講,成就感逐漸消失。
杜均認爲,不是世界沒進步,是我們沒進步,十幾年還在講比特幣。就像不會跟父母講HTTP協議,而是講移動互聯網如何方便生活。區塊鏈也該講應用場景。
前年他發現穩定幣是突破點,跨境轉帳效率高、成本低。傳統轉帳需1到4天,成本18到25美元,而以太坊轉帳僅0.25到1美元。去年USDT和USDC轉帳總量27萬億美元,超Visa和Mastercard的25到26萬億,顯示區塊鏈對經濟效率的促進。
歷史上有幾個關鍵時刻:2008年比特幣白皮書、2017年以太坊ICO賦予貨幣發行平權、2020年DeFi Summer實現鏈上去中心化金融、2014-2017年穩定幣推廣(九四政策催生某交易平台等)。但這輪週期沒創新,只有Meme和Tap2earn項目,收割用戶而非創造價值,導致行業無趣。沒有增量用戶和資產,交易所難崛起。新資產造就新交易所,如NFT資產催生Opensea,這輪Meme資產催生GMGN、Axiom等。若行業只剩Meme和Tap2earn,可能"game over"。
杜均反思行業缺乏創新,認爲穩定幣等應用場景是未來的希望,而非單純的投機邏輯。
穩定幣的勝出與未來
杜均認爲研究貨幣發行史很有趣。早期用貝殼、黃金,國家形成後各有貨幣。在自由競爭市場,美元和黃金勝出,沒人選津巴布韋幣或港幣。主權國家內貨幣由政府強制,但在全球流通中,美元佔主導。未來突破主權後是自由競爭,美元穩定幣最具優勢。黃金穩定幣因投資品屬性不穩定。USDT勝出因場景廣泛、接受度高。香港紙幣由三家銀行發行,美國不care誰發美元穩定幣,只要錨定美元資產即可。當前港幣、新幣、柬埔寨瑞爾的使用場景受限,線上拓展仍面臨挑戰。穩定幣需場景支撐,像某些大型科技公司發幣若無場景也難成功。
關於比特幣是否會成爲穩定幣蓄水池,杜均認爲有可能,但現階段穩定幣用於支付和套利。發行穩定幣不是爲買其他幣,而是套利。現實中美元利息2%,美債4%,鏈上套利可達十幾個點。這抽走了山寨幣資金,對幣價有衝擊。未來是否成蓄水池需觀察,他不太樂觀。
對於美國GENIUS法案和香港允許發各種穩定幣的問題,杜均表示他沒研究,因爲沒計劃發穩定幣。區塊鏈裏最賺錢的是交易所、穩定幣和公鏈,但想做和能做是兩回事。穩定幣需場景支撐,USDT、USDC因場景勝出,其他幾十種失敗了。
總的來說,這場對話展現了杜均從香港大學到區塊鏈先鋒的非凡歷程,他以深厚的情懷與前瞻視野,勾勒出行業變遷與未來藍圖。從比特幣的"宗教"信仰到可編程性的技術突破,他對2026年比特幣生態的期待令人振奮;從公鏈的精確定位到穩定幣的美元主導,他剖析了市場的核心邏輯;從行業創新的缺失到華人科技的崛起,他呼籲回歸價值創造,點燃行業新希望。杜均不僅見證了華人在區塊鏈、AI等領域的全球影響力,更以自己的布局,推動着科技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