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貨以太坊ETF資金流入創新高,累計突破40億美元大關美國現貨以太坊ETF市場在近期迎來了顯著增長。截至6月23日,這些產品的累計淨流入資金已突破40億美元大關,而這一裏程碑的達成僅用了11個月時間。這些ETF產品於去年7月23日首次推出。在經歷了216個交易日後,到5月30日時,其累計淨流入已達30億美元。令人驚訝的是,僅在隨後的15個交易日內,這一數字就增加了額外的10億美元,使得截至6月23日收盤時的總淨認購額攀升至40.1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這短短15個交易日雖然只佔總交易歷史的6.5%,卻貢獻了迄今爲止全部投入資金的四分之一。這一驚人的增長速度凸顯了市場對以太坊ETF產品的濃厚興趣。在推動這一增長的主要產品中,某ETF信托以53.1億美元的總流入量領跑,另一家大型資產管理公司的ETF產品貢獻了16.5億美元,而某區塊鏈投資公司的產品則增加了3.46億美元。與此同時,某傳統信托基金(在新ETF推出時轉換爲ETF)在同期錄得42.8億美元的資金流出。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反映了投資者偏好的明顯轉變。日常資金流動數據進一步佐證了這一趨勢。例如,6月11日單日,某ETF信托就吸引了超過1.6億美元的資金。在5月30日至6月23日期間,該信托有五個交易日的單日資金流入均超過了1億美元。與此同時,傳統信托基金的贖回速度有所放緩,這也促使了總體資金流入的大幅上升。多數新推出的ETF產品收取0.25%的管理費,與行業中位數持平,遠低於某傳統信托基金2.5%的費率。據某加密貨幣投資公司的報告顯示,較低的成本加上成熟的一級市場關係,繼續將資金流向幾家主要的資產管理公司。該報告通過與代表財富經理進行配置的經紀人交談,揭示了推動6月資金激增的三個關鍵因素:首先是ETH價格相對於BTC的反彈;其次是美國稅務機構對某些ETF中質押收入提供了更明確的指導;最後,多資產配置者的大規模再平衡訂單也推動了資金流入的激增,他們將以太坊視爲投資組合的延伸,而非獨立的投機性押注。7月中旬的下一個季度13F表格提交截止日期將揭示專業投資經理是否加入了這波資金湧入潮。截至3月31日,這些公司僅佔現貨以太坊ETF資產的不到33%,這表明即使零售資金集中在低費用工具上,機構投資者的廣泛參與仍有很大空間。總的來說,現貨以太坊ETF市場的快速增長反映了投資者對以太坊及其生態系統的持續信心。隨着更多機構投資者可能加入,這一趨勢有望在未來繼續保持強勁勢頭。
以太坊ETF資金流入再創新高 累計突破40億美元
現貨以太坊ETF資金流入創新高,累計突破40億美元大關
美國現貨以太坊ETF市場在近期迎來了顯著增長。截至6月23日,這些產品的累計淨流入資金已突破40億美元大關,而這一裏程碑的達成僅用了11個月時間。
這些ETF產品於去年7月23日首次推出。在經歷了216個交易日後,到5月30日時,其累計淨流入已達30億美元。令人驚訝的是,僅在隨後的15個交易日內,這一數字就增加了額外的10億美元,使得截至6月23日收盤時的總淨認購額攀升至40.1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短短15個交易日雖然只佔總交易歷史的6.5%,卻貢獻了迄今爲止全部投入資金的四分之一。這一驚人的增長速度凸顯了市場對以太坊ETF產品的濃厚興趣。
在推動這一增長的主要產品中,某ETF信托以53.1億美元的總流入量領跑,另一家大型資產管理公司的ETF產品貢獻了16.5億美元,而某區塊鏈投資公司的產品則增加了3.46億美元。
與此同時,某傳統信托基金(在新ETF推出時轉換爲ETF)在同期錄得42.8億美元的資金流出。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反映了投資者偏好的明顯轉變。
日常資金流動數據進一步佐證了這一趨勢。例如,6月11日單日,某ETF信托就吸引了超過1.6億美元的資金。在5月30日至6月23日期間,該信托有五個交易日的單日資金流入均超過了1億美元。與此同時,傳統信托基金的贖回速度有所放緩,這也促使了總體資金流入的大幅上升。
多數新推出的ETF產品收取0.25%的管理費,與行業中位數持平,遠低於某傳統信托基金2.5%的費率。據某加密貨幣投資公司的報告顯示,較低的成本加上成熟的一級市場關係,繼續將資金流向幾家主要的資產管理公司。
該報告通過與代表財富經理進行配置的經紀人交談,揭示了推動6月資金激增的三個關鍵因素:首先是ETH價格相對於BTC的反彈;其次是美國稅務機構對某些ETF中質押收入提供了更明確的指導;最後,多資產配置者的大規模再平衡訂單也推動了資金流入的激增,他們將以太坊視爲投資組合的延伸,而非獨立的投機性押注。
7月中旬的下一個季度13F表格提交截止日期將揭示專業投資經理是否加入了這波資金湧入潮。截至3月31日,這些公司僅佔現貨以太坊ETF資產的不到33%,這表明即使零售資金集中在低費用工具上,機構投資者的廣泛參與仍有很大空間。
總的來說,現貨以太坊ETF市場的快速增長反映了投資者對以太坊及其生態系統的持續信心。隨着更多機構投資者可能加入,這一趨勢有望在未來繼續保持強勁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