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馬來西亞加密監管框架全解析:雙重監管、持牌交易所與IEO平台
馬來西亞加密貨幣監管概況
一、監管框架
馬來西亞對加密貨幣採取"雙重監管"模式,主要由馬來西亞國家銀行和馬來西亞證券委員會共同承擔監管職能。國家銀行負責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不承認加密資產爲法定貨幣。證券委員會則將符合條件的加密資產納入資本市場監管體系。
監管制度的法律基礎來源於2019年生效的《2007年資本市場與服務法(數字貨幣和數字代幣爲證券)命令》。該法令賦予證券委員會監管權限,規定滿足投資屬性的加密資產可視爲證券。此後,證券委員會陸續發布多項配套規章制度,包括《公認市場運營商指引》和《數字資產指引》等。
在具體監管措施方面,馬來西亞設有明確的持牌門檻。數字資產交易平台必須註冊爲認可市場運營商,滿足高標準的合規要求。此外,還引入了"數字資產托管人"制度,要求從事資產托管服務的機構必須具備相關牌照。
對於錢包類服務,僅提供去中心化軟體錢包功能的暫不納入監管範圍;但若兼具法幣兌換或托管功能,則需取得相應資格。
二、交易所監管與市場格局
截至2025年,馬來西亞共有6家獲得證券委員會批準的持牌數字資產交易所,包括Luno Malaysia、SINEGY、Tokenize Malaysia、MX Global、HATA Digital和Torum International。這些平台均爲認可市場運營商,與本地銀行體系聯通,支持以馬來西亞令吉進行充值、提現和幣種兌換。
在支持幣種方面,截至2025年初,獲準上線交易的加密貨幣種類爲22種,涵蓋主流幣、公鏈幣、DeFi幣等。值得注意的是,未有任何穩定幣或隱私幣獲得批準交易。
Luno是上線代幣最多的平台,幾乎囊括了所有受監管幣種。證券委員會每年會更新代幣批準名單,如2024年新增Worldcoin,2025年上半年再批準Hedera和The Graph上線。
三、資金進出機制與外匯控制
馬來西亞的持牌交易所支持以本幣令吉爲計價單位進行充值與提現。用戶可通過本地銀行轉帳將法幣充值到交易所帳戶,也可將加密資產售出提現爲令吉至本人銀行帳戶。多數平台對銀行入金免收手續費,提現通常收取象徵性費用。
投資者亦可將合規幣種的加密貨幣從個人鏈上錢包轉入交易所交易,交易完成後可將資產提至鏈上錢包。所有資金進出均需經過實名驗證和反洗錢審查程序。
爲防止通過加密資產形成資金外流通道,監管機關採取以下措施:
這些設計有效避免了加密資產成爲資金轉移工具,監管基本立場是"不禁止交易行爲,但控制跨境用途"。
四、資金托管模式與客戶資產保障
馬來西亞所有持牌交易所均採用中心化托管交易模式,用戶需將資產充值至平台內的錢包或帳戶進行交易。平台需確保客戶資產與公司資產嚴格隔離存放,並採取適當的冷錢包/多籤名保管機制。
證券委員會引入"數字資產托管人"制度,爲提供代幣保管服務的機構設置專門監管門檻。截至2023年底,已有包括CoKeeps在內的3家機構獲得原則批準。
在DAC機制全面實施前,多數平台採用委托第三方國際托管商托管數字資產。如Luno Malaysia與BitGo合作保管數字資產,法幣資金則托管於本地信托機構MTrustee。
證券委員會要求所有持牌交易所:
這一制度設計對保障投資者信心具有重要意義。馬來西亞平台由於資產由第三方托管且不得挪用客戶資產,因此在全球市場震蕩中表現出更強的穩健性與監管可信度。
五、市場現狀與平台競爭格局
馬來西亞加密資產市場近年來呈現穩健增長態勢。截至2021年底,全國加密市場年度交易規模已達約210億令吉。2022年全年新增數字資產交易帳戶達12.8萬個,與傳統證券市場開戶規模相當。
在平台競爭格局方面,呈現出高度集中的結構。Luno Malaysia作爲最早獲批的交易所,一直處於市場絕對領先地位。根據2024年公開數據,該平台註冊用戶已突破100萬人,累計交易筆數超過7200萬筆,托管資產總額高達42.8億令吉。年交易額達到870億令吉,佔整個持牌交易所市場的逾九成。
其餘交易所市場份額相對有限,但亦有各自特色與發展路徑。Tokenize Malaysia憑藉Kenanga投資背景,在本地傳統金融用戶中有一定認知度。MX Global因獲得幣安投資,在2022年後用戶增長顯著。HATA Digital於2024年起開始上線測試,因具備美元交易區及外部流動性整合功能,受到專業用戶關注。
從投資者畫像來看,散戶用戶爲主,年輕化明顯。Luno數據顯示,其投資者平均年齡爲34.8歲,男性佔比76%,中位每筆入金爲100令吉,呈現"小額、多頻次"的典型零售市場特徵。45歲以下投資人佔DAX帳戶的72%以上,反映出該市場主要由數字原生用戶構成。
市場交易活躍度與國際行情密切相關。2022年FTX事件後交易量一度下滑,但自2023年比特幣價格回升、ETF利好等推動下,市場活躍度明顯提升。2024年比特幣首次突破10萬美元,更進一步推高交易意願與開戶熱度。
六、未獲許可平台的使用現象與監管態度
盡管馬來西亞設立了嚴格的持牌制度,但部分資深投資者仍在使用海外未註冊平台,如幣安、火幣、Bybit等。這些平台提供更豐富的交易幣種、槓杆工具及金融衍生品,對高頻交易者和追求高收益的用戶具較大吸引力。
面對此情況,證券委員會採取了逐步升級的監管行動:
投資者警示名單制度:長期維護並公開發布"投資者警示名單",列出未經註冊而對本地用戶提供服務的境外平台。
正式執法與禁止令:多次對大型平台發出書面命令與公開譴責,要求停止對馬來西亞用戶服務,關閉網站、App與營銷渠道。
技術與金融手段的封鎖配合:
投資者教育與公開勸誡:多次提醒公衆勿在未持牌平台投資,否則將承擔全部風險且無法尋求法律追償。
這些打擊行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多個國際交易所已經宣布或默認退出馬來西亞市場,並停止提供令吉相關服務。本地訪問與充值量大幅下降,主流投資人逐步回歸本地持牌市場。
總體而言,馬來西亞監管機構對無牌交易平台採零容忍態度,通過行政命令、金融封鎖、輿論宣傳三位一體的手段,確立了"合規爲本、風險自負"的監管底線。
七、代幣發行制度與IEO平台監管
馬來西亞對數字代幣發行採取高度審慎的合規制度設計。所有涉及公開集資的代幣發行活動一律視爲證券發行,須納入《資本市場與服務法》下的監管體系。該機制核心是引入"首次交易所發行(IEO)"平台模式,以替代傳統ICO中存在的項目審核空白與投資者保護薄弱問題。
代幣發行主體資格
擬通過IEO發行代幣的公司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IEO平台註冊與運營機制
截至2025年,已有兩家平台獲得註冊許可:
IEO平台作爲中介,其職責包括對發行項目的全流程盡職調查與後續監督。平台需核查發行人經營真實性、白皮書內容完整性、募資計劃合理性以及反洗錢合規機制,並具備能力對項目進行持續信息披露監管。
合規發行流程
完整的IEO代幣發行流程如下:
此制度的核心目標是將代幣發行制度化、可監控、可追責,借助平台機制實現準入把關與事中監管,從而最大限度降低風險、保護投資者。
八、可發行代幣的種類與法律地位、市場實踐與案例分析
馬來西亞證券委員會將代幣分爲三類,並對其發行與流通設定相應的法律邊界:
1. 功能型代幣(Utility Token)
功能型代幣通常用於在特定平台內獲取產品、服務、折扣或參與權。即便是功能型代幣,若其發行涉及集資行爲,並存在投資者期待回報的預期,仍然需作爲證券納入監管。所有功能型代幣在馬來西亞必須通過持牌IEO平台合規發行。
2. 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
證券型代幣本質上是對公司股權、債權、利潤分紅或資產收益權的映射,法律地位等同於傳統證券。這類代幣必須按照《2007年資本市場與服務法》執行註冊、披露、審計等全套監管要求。
3. 資產代幣化代幣(Tokenized Real-World Assets, RWA)
該類代幣代表現實世界資產的數字化映射。馬來西亞監管機構對資產代幣化項目持開放態度,但強調即使底層資產合法、穩定,代幣化本身仍需履行證券監管義務。
IEO市場實踐與代表性案例
自IEO平台在2023年初上線以來,馬來西亞已出現多起具有代表性的合規代幣發行項目:
市場規模與接受度
截至2024年底,馬來西亞IEO市場規模仍屬早期階段,項目數量有限但合規程度高。完成的發行多爲1000萬令吉以下的中小融資項目,爲本地中小企業提供了創新融資渠道